专家简介
宋小芳:女,儿童康复科主任,中级康复治疗师,从事儿童康复临床工作18年余,曾在中国康复研究中心、郑州儿童医院、宁波康复中心等进修学习。现任山西省妇幼保健协会儿童康复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山西省残疾人康复协会理事。曾发表《浅谈开展儿童康复的体会》、《脑瘫儿童的康复实践与思考》《分析早期干预对脑瘫高危儿运动发育活动影响》、《脑瘫儿童在康复机构管理与疗效》等论文,擅长运用神经发育学疗法(NDT)治疗全面性发育迟缓、小儿脑性瘫痪、脑炎后遗症、儿麻后遗症、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术后及周围神经损伤(臂丛神经损伤)等疾病的康复治疗。
赵建梅:女,PT康复治疗师长,从事儿童康复治疗15年,曾在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山西省康复研究中心进修学习,擅长儿童发育迟缓脑瘫和儿童肢体及神经损伤的康复,以及脑炎后遗症、脊髓灰骨炎遗症、脑外伤后遗症、进行性脊髓性肌萎缩、马蹄内翻等原因造成的运动功能障碍和姿势异常的评估与治疗,在脑瘫儿童的运动康复中积累了大量实践经验。
张波:男,PT康复治疗师长,毕业于山东第一医科大学,从事儿童康复治疗工作12年,曾在中国康复研究中心、郑州儿童医院、沈阳市儿童医院、山西省康复研究中心进修学习,擅长小儿发育迟缓、小儿脑瘫、偏瘫、脑炎后遗症等原因造成的运动功能障碍和姿势异常的评估与治疗,在脑瘫儿童的运动康复中积累了大量实践经验。
程向宏:男, PT康复治疗师长,现任社会职务山西省儿童康复专业委员会会员。从事儿童康复治疗工作10年,曾在中国康复研究中心、郑州第一附属医院、郑州第五附属医院、宁波市康复医院进修学习,还多次参加意大利《我们的家园》国际儿童运动康复实操培训,擅长儿童发育迟缓、小儿脑瘫、偏瘫、脑炎后遗症等原因造成的运动功能障碍和姿势异常的评估与治疗,采用S-E-T疗法在脑瘫儿童的运动康复中积累了大量实践经验。
靳亚青:女,PT康复治疗师,从事儿童康复治疗工作10年,擅长小儿发育迟缓、小儿脑瘫、偏瘫、脑炎后遗症等原因造成的运动功能障碍和姿势异常的评估与治疗。
闫冰瑶:女,PT康复治疗师,毕业于长治卫生学校,从事儿童康复治疗工作8年,擅长小儿发育迟缓、小儿脑瘫、偏瘫、脑炎后遗症等原因造成的运动功能障碍和姿势异常的评估与治疗。
姬慧敏:女,PT康复治疗师,从事儿童康复治疗工作6年,曾多次参加山西省儿童肢体康复学术国际交流会议、省内相关专业知识培训,擅长儿童发育迟缓、小儿脑瘫、偏瘫、脑膜炎后遗症、先天性脑积水等原因造成的运动功能障碍和姿势异常的评估与治疗,在脑瘫儿童的运动康复中积累了大量实践经验。
张小芳:女,OT治疗师长,从事儿童康复治疗工作15年,曾在中国康复研究中心、沈阳市儿童医院、山西省康复研究中心进修,多次在意大利《我们的家园》进修OT专业,定期参加中国康复论坛学习。擅长小儿脑瘫、发育迟缓、孤独症、臂丛神经损伤、骨折术后、脑炎后遗症等运动功能障碍,尤其对于手功能障碍及患儿日常生活能力低下有独到的理论知识和临床操作经验。
王瑜:女,OT康复治疗师长,从事儿童康复治疗工作10年,曾在中国康复研究中心、郑州第五附属医院进修学习。擅于脑性瘫痪、发育迟缓伴有的姿势异常、感知觉、认知交流和行为障碍,以及社会参与障碍(ADL)的康复治疗,尤其对于手功能障碍及患儿日常生活能力低下有独到的理论知识和临床操作经验。
崔蕾蕾:女,OT康复治疗师,从事儿童康复治疗工作8年,曾在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山西省康复研究中心进修学习,多次参加山西省儿童肢体康复学术国际交流会议,擅长生长发育迟缓、小儿各类型脑性瘫痪、智力低下、脑外伤后遗症、儿童遗传代谢性疾病的康复治疗,运用儿童作业疗法及认知训练,提高儿童的日常生活能力,手指精细训练,儿童社会性活动等。
潘王丽:女,OT康复治疗师,从事儿童康复治疗工作8年,曾在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山西省康复研究中心进修学习,擅长生长发育迟缓、各种分型的脑性瘫痪、智力低下、脑外伤后遗症、儿童遗传代谢性疾病等儿童康复科常见疾病的评估和早期干预及治疗,对儿童作业功能及手功能方面进行评估、干预及治疗,擅长以游戏的形式介入儿童日常生活,提升自理能力,为儿童自我照顾、休闲、融入集体作铺垫。
张肖燕:女,OT康复治疗师,从事儿童康复治疗工作7年,曾在过郑州第五附属医院、北京《我们的家园》进修学习。擅长于脑性瘫痪、发育迟缓、脑外伤后遗症、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后遗症、感知觉、认知交流和行为障碍,以及社会参与障碍(ADL)的康复治疗,尤其对于手功能障碍及患儿日常生活能力低下有独到的理论知识和临床操作经验。
石剑聪:女,OT康复治疗师,从事儿童康复治疗工作3年,曾在山西省残疾人康复中心、山西省脑瘫医院、山西白求恩医院等地进修学习。擅于脑瘫瘫痪、发育迟缓、脑外伤后遗症、脑出血后遗症、脑膜炎后遗症、婴儿痉挛症等伴有的运动功能发育落后、姿势异常、感知觉、认知交流和行为障碍,以及社会参与障碍(ADL)的康复治疗。
李欢:女,言语口肌治疗师,从事儿童康复治疗工作3年,曾在合肥、山西省残疾人康复中心、山西省脑瘫医院等地进修学习。擅长孤独症、唐氏综合症、全面性发育迟缓、智力发展迟缓、发音障碍、流畅障碍(俗称口吃)、声线问题、吞咽障碍、口部肌肉障碍及因听觉困难等引起的言语发育迟缓或言语障碍的康复治疗。
作业治疗室
作业疗法:是通过有目的的,经过选择的作业活动,对身体、精神和发育方面有功能障碍或残疾而引起不同程度丧失生活自理能力和(或)职业劳动能力的患者进行治疗性训练,使其生活、学习、劳动能力得以提高、恢复和增强,帮助患者重返社会的一种治疗方法。
目的:主要采用手功能训练:手的运动功能和手指的精细动作训练(手的抓握能力、对物体的操作能力以及手眼的协调能力等),肩、肘、腕关节活动度的维持与改善训练等徒手训练技术,结合手指肌力训练器、上肢协调功能训练器、磨砂板、木钉板等作业工具,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康复治疗,从而改善患者手的灵活性,增强手眼协调能力,提高上肢动作控制能力、感知认知能力及生活自理能力。
治疗范围: 于小儿脑瘫、发育迟缓、骨折、臂丛神经损伤、脊髓损伤、小儿多动症、孤独症、智力低下等疾病。尤其对拇内收、对指困难、抓握无力、前臂旋前、垂腕、手震颤等障碍,疗效明显。
物理治疗室
简称体疗(PT):是利用人体肌肉关节运动,以达到防治疾病、促进身心功能恢复和发展的一种方法。是指利用器械、徒手或患者自身力量,通过某些运动方式(主动或被动运动等),使患者获得全身或局部运动功能、感觉功能恢复的训练方法。
运动疗法主要采用“运动”这一机械性的物理因子对患者进行治疗,着重进行躯干、四肢的运动、感觉、平衡等功能的训练,包括:关节功能训练、肌力训练、有氧训练、平衡训练、步行训练。
运动疗法的目的:
1、控制肌肉的异常张力,缓解或增强其紧张度。
2、牵张短缩的肌肉和肌腱,扩大关节活动范围、增强肌肉的肌力和活动的耐力、改善异常的姿势、运动模式,促进正常姿势、运动模式的发育。
3、提高平衡能力和运动的协调性。
4、进行运动功能的再教育训练,改善神经肌肉功能。
5、通过训练刺激改善心脏、肺、肝脏等脏器的功能。
下肢智能反馈训练系统
一、适应症:行走或移动功能不健全、活动缺乏、多样硬化症、风湿病、心肌病、关节炎、帕金森症、瘫痪、水肿、肌肉萎缩、稳定性骨折。
二、禁忌症:非稳定性骨折、持久性痉挛、心脏禁忌、下肢和躯干部位的外在皮肤损伤、双腿及脊柱发育及其不对称、严重的下肢血管疾病。
三、治疗作用:
(1)维持和改善运动器官的形态和功能,运动疗法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维持和改善关节活动范围,提高和增强肌肉的力量和耐力;
(2)促进代偿功能的形成和发展,以补偿丧失的功能;
(3)促进器官的新陈代谢,增强心肺的功能提高神经系统的调节能力,通过运动训练可保持和改善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灵活性和协调性;
(4)增强内分泌系统的代谢功能,如促进糖代谢,增加骨组织对矿物质的吸收。
减重步态步行训练仪
是近年来受到关注的康复治疗方法之一,它主要是用减重吊带将患者身体部分悬吊,使患者步行时下肢的负重减少,步行能提高,如果配合运动平板(Treadmill)进行训练,效果更好。这种新治疗技术的应用引起了国内外广大学者的重视。悬挂减重训练机有多种,主要类型有悬吊绳升降控制,即悬吊杆不动,而悬吊绳可上下移动,和悬吊杆升降控制,即悬吊杆可上下移动,而悬吊绳和固定带不动。该系统由两部分组成:即减重装置和电动活动平板,减重装置主要包括固定支撑架、减重控制台、电动升降绳或杆、身体固定带(即减重吊带)几个部分。上述两种模式都可以采用电动和手动的方式,悬吊臂有单臂和四下,两类。两种减重训练仪都可以配置健康直播间置,并显示各个状态时身体减重量。训练时可以根据患者的需要,采用地面行走或活动平板行走。悬吊带的着力点一般在腰部和会阴部,不宜在腋下或大腿。
电动起立床
电动起立床通过调整倾斜角度使被缚于其上的患者产生自身重力作用,可对偏瘫患者有如下帮助: 1、帮助患者完成仰卧位到站立位,重心从低到高的过渡,使患者充分适应立位状态。2、提高躯干和下肢的负重能力,增加颈胸、腰及骨盆在立位状态下的控制能力,为将来的自主立位及平衡的保持打下良好基础。3、通过重力对关节肌肉的挤压,有效刺激本体感受器,对患侧肢体进行促通,并可增加肌张力偏低患者的肌张力。4、对下肢肌张力偏高引起的尖足、内翻等异常模式,通过重力对跟腱形成足够强度且较持久的牵拉而起到矫治的作用。
智能上下肢康复训练器
关节功能康复器具有帮助手术后关节迅速恢复其活动的功能,恢复后的关节能活动自如。而这款关节功能康复器就是提供一种新颖的物理疗法,采用滑膜关节持续被动活动理论,是与传统的康复手段所不同的术后康复疗法。关节
功能康复器系骨科康复性医疗器械,以持续被动运动(即CONTINUESPASSIVEMOTION,简称CPM)理论为基础,通过模拟人体自然运动,激发人体的自然复原力,发挥组织代偿作用,进行下肢关节功能恢复训练,在临床应用上具有安全实用、无痛苦、病人乐于接受、关节活动范围大、有效消除关节粘连及坏死关节成活、伤口愈合和消肿、促进关节软骨损坏的自身修复,利于移植骨膜转化成透明关节软骨的优点。
摆动步态训练
主要针对脑瘫、偏瘫、脊髓损伤、外周神经损伤等上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进行站立康复训练,通过上肢运动带动下肢,一肢带动三肢的同步训练,矫正患者异常步态,抑制异常、原始的反射活动。
肋木
肋木及肩梯肋木用于上、下肢体关节和肌力训练:坐、站、立训练:平衡及驱干牵伸训练。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肩梯等组合使用。用途:对迟缓性驼背,脊柱侧弯,帕巴金森氏综合症等前屈姿势,进行矫正治疗。肌力、耐力及各种平衡训练。
平行杠
平行杠可锻炼人的身体平衡性,提高身体的平衡能力,增强大脑对身体各部位的调控能力,加强人体的心理承受力和自我控制力的提高;可以有效加强身体各部位的骨骼肌肉有节律地收缩与放松,有利于身体的肌肉健康;提高身体肩部、颈部、腰背部、胯部和膝关节的肌肉灵活性和柔韧性,改善各部位的运动协调能力,提高肌肉紧缩能力。
股四头肌训练椅
让股四头肌通过阻力训练,增加力量,保证膝关节的稳定性。股四头肌训练椅的使用方法如下,首先调整好座椅靠背和小腿的阻力杠杆,使小腿阻力杠杆位于踝关节上方,接近踝部,调整好负重,保证每组能完成8-12个动作,达到力量完全耗竭,背部靠紧靠背,双手握住握把,身体始终保持稳定。目标肌是股四头肌,避免髂腰肌借力,小腿对抗阻力缓慢伸直,膝关节要完全伸直,保持3-5秒缓慢恢复,股四头肌保持全程控制,每天4-6组。
液压式踏步器
下肢负重和重心转移练习,液压式踏步训练器可以很好的改善患者下肢关节活动度范围,帮助患者进行下肢负重和重心转移练习,这是步行练习前的重要环节。
阶梯
主要用于训练患者的步行能力,患者把持阶梯扶手或拐可进行上下阶梯的站立及步行训练。
口肌治疗室
口肌训练:即口部肌肉运动治疗,主要针对有语言学习障碍的幼儿及学童,通过诊断评估,制订训练计划,通过加强口部感觉处理,下颌、嘴唇、舌头的稳定分离运动能力,以改善发音说话及进食技巧。口肌训练用于促进口齿清晰的感知度,方位感(分离、分段、运动内容),稳定性,肌肉记忆等。
目的:1、改进喂食技巧和营养吸收。2、将口腔感知触觉正常化。 3、增强口部肌肉的独立能力/分离活动力。4、改善发音说话时口部肌肉结构所需的自主活动的准确性。 5、改善发音说话并达到最佳的清晰度和可理解性。
治疗范围:孤独症、唐氏综合症、整体性发展迟缓、智力发展迟缓、发音障碍、流畅障碍(俗称口吃)、声线问题、吞咽障碍、口部肌肉障碍及因听觉困难等引起言语发育迟缓或言语障碍的康复治疗。
悬吊治疗室悬吊训练疗法(S-E-T疗法)概述
该疗法以主动训练和康复治疗作为关键要素,它包括了诊断、治疗和在处方系统支持下对患儿进行规范指导锻炼等内容,它强调在不稳定的条件下能够唤醒和调动机体潜在的机能,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诊断是指通过逐渐增加开链和闭链运动的负荷来进行肌肉耐力测定,并结合肌肉骨骼疾病的常规检查;治疗包括肌肉放松、增加关节活动范围、牵引、训练稳定肌肉系统、感觉运动协调训练、开链运动和闭链运动、活动肌动力训练、健体运动、小组训练等。
儿童S-E-T悬吊技术,就是将患儿身体的一部分悬吊在固定的绳索上,通过主动干预技术早期激发神经网络建立正确控制功能区,恢复平衡功能。如果脑瘫儿和发育期脑损伤的孩子在这个时候能及早地进行听觉、视觉、触觉、前庭觉、压觉等多感官刺激,通过S-E-T技术在不稳定的条件增强局部稳定肌的稳定性,防止痉挛的产生,在开链和闭链的训练增强本体感觉加强内反馈和外反馈,在减重、失重、自重等的过程中准确进行力量协调性的训练。就能促进患儿功能恢复。
ADL治疗室
1、ADL, 即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是指人们在每日生活中,为了照料自己的衣、食、住、行,保持个人卫生整洁和独立的社区活动所必须的一系列的基本活动。是人们为了维持生存及适应生存环境而每天必须反复进行的、最基本的、最具有共性的活动。
2、ADL 的重要性:
ADL自理是康复治疗的主要目标,与个人生活质量密切相关;
ADL可以提高患者的主动活动,减少对保护者的依赖,增强回归生活的信心;
ADL训练可以提升自我照顾能力,更好的回归家庭和社会.
3、ADL能做什么?
洗澡沐浴指导 |
如厕指导
|
穿衣指导
|
进食准备以及进食过程指导 |
日常移动指导
|
辅助器具的使用指导
|
个人卫生和洗漱进行指导 |
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家务、购物、财务管理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