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过后,自然界阳气越来越盛了。每到这个季节,注重养生的朋友常听的一个词就是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到底有没有道理?背后有啥依据?我们又该如何利用它在夏季进行科学的调养?
今天我们就来一一解答。
冬病夏治是我国传统中医药疗法中的特色疗法,它是根据《素问·四气调神论》中“春夏养阳”、《素问·六节脏象论》中“长夏胜冬”的克制关系发展而来的中医养生治病指导思想。
所谓“冬病夏治”,是指对一些因阳虚、外感六淫之邪而导致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加重的健康问题,在夏季阳气旺盛,情况有所缓解时,辨证施治,适当地内服和外用一些方药,增强抗病、祛邪能力,以预防和减少问题在冬季来临时再发作,或减轻其表现。
冬病夏治用最简单的话来说,就是在夏天的时候调理冬天容易发作的健康问题。
中医专家曾做过一个比喻:洪水来的时候(冬季冬病发作的时候)大家忙着排水,洪水走了就没事了吗?不是的,洪水退去的时候(夏季冬病缓解期),要赶快把被冲毁的河堤加固,在外力没有来的时候,加强自己内部力量,冬病夏治就这么一个道理。对于冬天发作或者受凉后经常发作的问题,在夏天特别是三伏天进行调理或者增强体质、去除伏邪,从而预防问题在冬季发作,就叫“冬病夏治”,属于中医“治未病”的范畴。所谓冬病是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加重的慢性问题,这类问题有两个特点,一是反复发作,二是冬重夏轻。冬病夏治最经常用于呼吸系统问题,比如慢性咳嗽、哮喘、急慢性支气管炎、咽炎、反复呼吸道感染、过敏性鼻炎等。 除呼吸系统问题外,其他因感受风寒湿邪而致病的问题也适合冬病夏治,比如说:消化系统问题——慢性胃炎、溃疡病、慢性腹泻、慢性肠炎、胃肠功能紊乱等脾胃虚寒性问题。各类痛症——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颈椎病、肩周炎、网球肘、腰腿冷痛、腰肌劳损、坐骨神经痛、膝关节炎等虚寒性的问题。妇科问题——月经不调、痛经、产后头痛、坐月伤风等。 亚健康状态的调理——如阳虚体质、气虚体质、亚健康疲劳、体虚易感以及免疫力低下等。
冬病为什么可以夏治?
冬病夏治的中医原理涉及到两个方面:
一为攻邪学说,夏日阳旺,为驱赶体内寒邪的绝佳时期。
夏季为阳盛阴衰之季,也正是人体阳气旺发之时,体内凝寒之气处于易解的状态,寒者热之,用热驱寒正符合中医之治则。
二为储阳学说,春夏为阳,是储蓄体内阳气的佳期。
正如《内经》里提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夏天自然界阳气最盛,由于天人相应之故,人受自然界阳气的感应,加之适当的中医调理,能使虚损的阳气得以补充。
冬病夏治有哪些方法?艾灸
以艾叶为原料,制成艾绒、艾柱或艾条等,借灸火的温和热力,通过经络的传导,以温通经脉、调和气血、协调阴阳、扶正祛邪。贴敷
是中草药制成丸、散、膏、贴等不同剂型,直接敷贴于相应的穴位。但药物贴敷会刺激局部皮肤,每个人的皮肤敏感度不一样,贴敷后皮肤局部可能会出现瘙痒难忍、灼热、疼痛等情况,且处理不当还容易发生感染。
拔罐
以杯罐做工具,作用于经络穴位之上,能够使腠理开泻,使病邪或一些病理产物被吸附出来,起到疏通人体气血经络的作用。拔罐前要确定体质,如果过于虚弱,就可能使虚者更虚。因为拔罐的过程是会耗气的,如果体质太虚,可能会适得其反。
食疗
对虚寒体质的冬病人群而言,可适当选用补气养血的中药,如人参、熟地、当归、阿胶、枸杞等,和鸡、鸭或羊肉一起炖煮,能起到滋补身体的作用。不过,一旦腻滞厚味的滋补物品过量,容易阻碍脾胃的运化功能,反而不利于健康。因此在进补时应注意健运脾胃,避免消化不良、滋补过度。
三伏贴贴敷时间
伏前加强:7月1日-7月10日
头伏:7月11日-7月20日
中伏:7月21日-7月30日
中伏加强:7月31日-8月9日
末伏:8月10日-8月19日
入伏后即可贴敷,三伏为一疗程,期间可追加一到两次,以巩固疗效,最好连续贴敷三年以达到最佳疗效。